拆书笔记:《夹缝中的总督——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》

大家好,今天我们要读鞠海老师的《夹缝中的总督: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》。这本书通过曾国藩在晚清时期的五次生死瞬间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曾国藩。这里的曾国藩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理学名臣,而是一个在时代和个人困境中挣扎前行的普通人。

图片[1]-拆书笔记:《夹缝中的总督——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》-拆书笔记

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,他的名字几乎成了“成功”的代名词。但是,鞠海老师在这本书里,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曾国藩。他不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,而是一个会情绪崩溃、日常失眠、身体报警的普通人。

书中提到,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,正值他因病休假期间。当时他正在调养身体,突然接到朝廷密谕,要求他前往天津调查事件。曾国藩深知此事的重大性和棘手性,但他并没有因此推辞,而是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。

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:“人在难时得读曾国藩”。这句话不仅仅是说曾国藩的经历能给我们带来启发,更重要的是,他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担当,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地方。

鞠海老师用了五个章节,详细描述了曾国藩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生死抉择。这些关键时刻不仅是曾国藩个人命运的转折点,也反映了整个晚清时代的动荡与变迁。每个章节都像是一部短篇小说,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,又有细腻的人物刻画,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现场。

第一次生死局发生在靖港之战后,曾国藩因为战败而萌生自杀念头。这种“政治洁癖”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并不罕见,但曾国藩的不同之处在于,他不仅有强烈的自尊心,更有一种儒家倡导的“杀身以成仁”的信念。

第二次生死局则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,曾国藩带领湘军平定了这场动乱,但也因此失去了不少朋友和支持者。每一次生死抉择,都是对曾国藩心理和意志的巨大考验。

第三次生死局发生在曾国藩被夺兵权之后。此时的他,虽然回到了家乡守孝,但内心却充满了懊悔和不甘。他曾给弟弟写信说:“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,弟现在上下交誉,军民咸服,颇称适意,不可错过时会。”这句话既是对弟弟的劝勉,也是对自己错失良机的反思。     

第四次生死局则是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的表现。这次事件不仅牵涉到中外关系,还涉及到复杂的国内局势。曾国藩以其冷静和智慧,成功化解了危机,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才能。

第五次生死局发生在曾国藩生命的最后时刻。此时的他已经年老体衰,但仍不忘为国家和民族尽最后一份力。鞠海老师通过排比各种史料,层层推理,让我们对这段故事有了新的感悟。尤其是曾国藩在临终前留下的遗嘱,更是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。

除了五次生死局,书中还详细描述了曾国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。他曾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:“人而无恒,终生无所成。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,实在受害不浅。”这句话道出了曾国藩对自己性格弱点的认识。他意识到,做事要有始有终,不能见异思迁,否则很难有所成就。他还深刻反省自己性格孤傲,爱多言别人的短处,爱弹劾他人,这些都是导致他与地方官员关系紧张的原因。

曾国藩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后,逐渐学会了谦虚和包容。他开始意识到,做事处世不能只坚守孔孟儒家所倡导的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,也不能只有申韩法家所要求的“杀十年来未杀之人”,还需要有老子庄子所提倡的“以柔克刚”。这种思想上的转变,使曾国藩变得更加成熟稳重,也让他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。

总的来说,《夹缝中的总督: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》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传记,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信念、化解危机的实用指南。鞠海老师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,一个在时代夹缝中挣扎前行的普通人。正如书中所说:“养活一团春意思,撑起两根穷骨头。”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只要心中有信念,就一定能找到前进的方向。

如果你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感到迷茫和困惑,不妨读一读这本书,相信你会从中找到共鸣和力量。毕竟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而那些曾经经历过苦难的人们,他们的经验和智慧,或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宝贵财富。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,谢谢大家!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思维导图

图片[2]-拆书笔记:《夹缝中的总督——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》-拆书笔记

高清思维导图机器源码见小程序拆书笔记

 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