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书笔记《我们为什么缺乏安全感》

大家好,今天我们拆解的这本书,名字就叫《我们为什么缺乏安全感》,作者是西班牙心理学家玛丽亚·埃斯克拉佩兹。

图片[1]-拆书笔记《我们为什么缺乏安全感》-拆书笔记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?
明明恋爱了,却总是提心吊胆;
明明对方没做错什么,但你总觉得“不太对劲”;
有时候,一句晚回复的微信、一通未接的电话,就足以让你失眠一整晚。

为什么?我们怎么就这么容易没安全感?

书中用一个观点,把这个困扰了无数人的问题说穿了:

“缺乏安全感,其实不是因为你没遇到对的人,而是你和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。”

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,是你自己长出来的

我们很多人以为——有安全感,是因为遇到了一个愿意无条件爱自己的人。
其实恰恰相反,真正的安全感,是你自己先稳得住自己。

有个比喻特别打动我:
“安全感,不是你抓着别人不放,而是你内心有一双翅膀,知道就算风来了,你也不会掉下去。”

换句话说:不是爱带来安全感,而是安全感,才让你有能力去好好爱人。

追根溯源:我们对“爱”的理解,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

在这本书里,玛丽亚重点讲了一个词——“依恋关系”

什么意思?
就是小时候你和爸妈是怎么相处的,你会不知不觉,把这个模式复制到你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。

如果你小时候爸妈经常忽视你、不回应你,那你可能就会变成“回避型人格”——
长大后你习惯自己扛一切,不敢靠近别人。
看起来很独立,其实内心是怕死了亲密。

如果你小时候爸妈的爱忽冷忽热,那你可能就变成“焦虑型人格”——
长大后你会不由自主地黏人、控制、想掌控一切,生怕对方不爱你。

更惨的是,如果爸妈一个冷漠一个情绪化,那你可能同时具备两种糟糕的模式,这就是“紊乱型依恋”,最难修复的一种。

 

安全感缺失的3大表现

书中还有一个观点也很戳心。很多人在恋爱中的“作”和“神经质”,其实都是这三种问题的体现:

消极预期:总觉得对方会离开你,忍不住自我怀疑,哪怕对方已经做得很好了。

不合理信念:动不动就说“你不秒回我,你不爱我”;控制欲强、情绪波动大。

模糊边界感:一谈恋爱就“全身心投入”,忘了自己是谁,把伴侣当成唯一精神寄托,一离开就崩溃。

说白了,这些人爱得太用力了,是因为从小就学不会“被好好爱”。

那我们该怎么办?有没有办法修复?

有!
玛丽亚在书里提出了两个方向:

第一,自我疗愈

你得先“稳住自己”,做回那个值得被爱的你:

呼吸疗法:比如她推荐的“448呼吸法”——吸气4秒、屏息4秒、呼气8秒,用来稳定情绪。

写问卷: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——

我在关系中最焦虑什么?

我真正想要什么?

我能为这段关系做点什么改变?

我为什么喜欢这个人?

当你能理性看见这些答案,你就能不再被情绪牵着走。

自尊之树:在纸上画一棵树,树冠写你的成就,树干写你用到的能力,树根写支撑这些能力的品质,比如:勇敢、善良、坚持。
这是在提醒自己:你一直都很棒,不需要通过别人来证明价值。

第二,关系重建

就是你和伴侣一起做一些建立信任的练习,比如:

闭眼拥抱、同步呼吸

两人定期做问卷、互相读出自己的答案

制造安全距离:比如约定关掉手机时间,各自独处,但互相信任

最重要的,是让彼此知道:“我们可以独立,但我们也愿意靠近。”

最后说一句

书里有句话我特别喜欢:

“一只站在树上的鸟,从不担心树枝断裂,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,而是自己的翅膀。”

愿你成为那只鸟。
别再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,把它种回你自己身上。

你就会发现:哪怕风来,哪怕爱来爱走,你也始终安稳。

如果你觉得这期内容有用,可以点赞+转发,我会继续为你拆解更多心理学书籍,用最通俗的方式,讲最有用的知识。

 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 分享